“猛龙”竞渡 “土炮”进击
来源:たにあいやすえ(谷合靖枝)网
时间:2024-11-20 04:26:42
原标题:“猛龙”竞渡 “土炮”进击 6月17日
,猛龙黄埔街道龙舟队参加2023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的竞渡进击传统龙舟600米直道竞速 。 训练 鼓劲 奋楫 每逢端午,土炮“龙舟”便是猛龙当月热词,龙舟活动中
,竞渡进击最吸引人的土炮就是竞渡。今年“扒龙舟”更是猛龙鼓震珠江
、龙桨飞舞
。竞渡进击 6月17日清晨5点多
,土炮一条载满村民期待的猛龙近40米长的“猛龙” ,从广州黄埔港对岸的竞渡进击大吉沙岛码头出发,竞逐2023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的土炮传统龙舟600米直道竞速项目。 在广州,猛龙没有请外援
、竞渡进击由本土村民组成的土炮龙舟队,被称为“土炮”。今年竞赛规程显示,传统龙舟参赛运动员中 ,广州市户籍必须占70%,也就意味着各队可以请专业外援
。黄埔街道龙舟队放弃了外援名额,包括后备队员,75人均来自黄埔区黄埔街道下沙社区的自然村——珠江村、新溪村、下沙村和大吉沙村,这是一支“土炮”龙舟队。 龙舟竞渡是一场意志力、毅力与团队协作力的综合比拼
,诠释了敢为人先 ,拼搏进取
、挑战自我的龙舟魂。 同村共舟,4条村75五人,集训两个月,扬桨赛一场。 “为自己街道争,输赢一齐担!” 集结 “准房东们”集合 三对“父子兵”上阵 “我们大多数都是骑电动车过来会合的” 6月17日
,黄埔街道龙舟队的龙舟正沉睡在大吉沙岛码头边,静等参加2023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的传统龙舟600米直道竞速。这天,这支“土炮”龙舟队要分两批赴赛区集结
。 队员张志钊属于第一批,负责护送龙舟
。 清晨5点
,天未亮
,住在下沙村的张志钊顾不上吃早餐便急忙出门,他喊上了专门开快艇的朋友。 夜色渐褪,东边渐亮,5点20分左右,这艘近40米长的“猛龙”渐醒
,正“搭”着快艇赴赛区。 年近50岁的张志钊为保存体力,坐在龙舟上休息,朋友开快艇拉着龙舟,前往比赛集结地——中大北门广场到广州大桥的珠江河段。 第一批出发的下沙社区工作人员杨智超,这时已抵达中大北门广场附近海印公园备赛区内的十字重檐亭。 行驶50分钟
,龙舟到了备赛区。张志钊清理了龙舟上的一些杂物和江水,与杨智超碰头。 珠江水连广州城。黄埔港前的珠江水域,将黄埔街道的珠江村、新溪村
、下沙村与大吉沙村连接在一起。 清晨6点
,夜色已褪去,第二批队伍陆续醒来,赶到黄埔公园西横路边集合乘坐大巴赴备赛区
。 住得最远的是大吉沙村队员们。王林飞6点就在码头等着同村队友,一起乘坐6点半的渡轮到乌涌码头上岸去集合。 乌涌码头处挂着一份通知:大吉沙岛已全面停止对外开放,只限本岛村民和工作人员出入。去年10月,广州黄埔区发展改革局通过关于大吉沙岛人居环境提升搬迁安置补偿项目建议书,搬迁岛上224栋房屋 ,建设周期至今年9月。 “最近有人来岛上做评估,”大吉沙村队友聚在一起偶尔会聊到,2020年袁隆平院士选址大吉沙岛,在这里建设千亩“隆平试验田”,此后这些年搭乘渡轮来这里旅游的人多了很多 。大吉沙岛不通车
、没有桥 ,只能通过乌涌码头的渡轮进出,被誉为“广州的世外桃源” 。 近年来
,黄埔街道下沙社区的自然村陆续拆迁 ,城市更新计划提上日程。2021年珠江村和新溪村启动拆除,珠江村村民们全部搬迁
,新溪村则是部分村民签名搬迁。 “准房东”们为了准时到集合地
,“我们大多数都是骑电动车过来会合的 。” 参加比赛的11名新溪村村民目前基本都住在村里。6点20分
,广友就从村里出发,路过已经签名旧改住户房子附近时
,看见门窗已然被拆。同村队员、26岁的黄永彬骑电动车5分钟左右也顺利到了。 珠江村已基本拆空,队员们住在村外的不同地方。2001年出生的曾穗聪紧张到凌晨2点多才睡 ,一早便急忙骑着电动车来会合;而与他同村一起长大、生日只差1个月的蒲杰钊住得稍微远点,骑电动车要十几分钟
。到达后,坐在后座的爸爸先下车 ,他们是这支龙舟队的三对“父子兵”之一。 “非常紧张,虽然我以前经常参加比赛,但这次有很多年轻新手,”下沙社区党委书记、下沙联社董事长张曜三说道
。只算珠江村 ,20多位参赛运动员中 ,“70后有10个,00后有8个 。” 张曜三是领队之一,也是龙舟上鼓振士气的“鼓手”。6点45分 ,第二批队伍到齐。上大巴前,他做了这天第一次动员 ,“今日放开心态 ,扒出水平,将预赛当决赛 ,尽全力就可以了!” 不到7点半,张志钊看到队友都到了备赛区 。这支“土炮”龙舟队集结完毕。 热身 老前辈掌舵领桨 年轻人期待腾飞 “开头就当冲线来扒,最关键这一场,搏到尽” “上午预赛
,水流由东向西,是逆水
。” 刚到备赛区,包括张曜三在内的两位领队和教练一起去勘测比赛航道,“昨晚下了雨,今天水的状况比较恶劣 ,发现这里的水与平时训练不同 ,江面宽了些
,浪还有1米高。” 担心的情况发生了。作为领队 ,张曜三知道此时需要鼓舞士气,他对队员做第二次动员,“拉水要用力
、往前推,队伍一致向前……掂(可以的)!” 早上8点多
,备赛区士气已被点燃。原本坐着的队员都站起来整理装备、相互鼓劲、聊天放松
,等待比赛号令
。 “传统龙……传统龙龙舟队现在开始检录。” 9点半 ,预赛召集号令响起。 “出发!”“好嘢(厉害的)!”张曜三和同村的另一位领队张伟潮带头
,共同走向在珠江边等待已久的“猛龙”
。 张伟潮从原本的疲惫感变为兴奋感,“四五点才睡 ,一直在‘加班’ ,要比赛,也要兼顾协会的事,压力好大。”他是广州市黄埔区龙舟文化传承协会会长、龙舟龙头龙尾技艺制作非遗传承人 ,这次比赛的龙舟的龙头龙尾就是他设计的
。 检录后,张伟潮第一个走上了龙舟,走到中间的龙鼓前敲了几下,便走向龙尾。他站在这艘龙舟最后的位置,是“舵手”。与“猛龙”相比 ,张伟潮显得瘦小。 航行靠舵手,龙舟很容易跑偏,如果跑偏,轻则影响前进的距离
,重则滑出航道犯规甚至出意外。张伟潮说
,“舵手一般是很安静的
,全神贯注地看着前方,把握龙舟方向 。” 他也是这支“土炮”龙舟队的“舵手”,在今年3月得知下沙社区4条村组队参加传统龙比赛时,就去邀请刘尧森做教练。 龙尾掌舵 ,龙头领桨
。这艘龙舟 ,领桨的就是刘尧森,他2020年从国家队退役,曾获龙舟世锦赛冠军。“其实很多队伍过年前就找我了,但我是黄埔人,”张伟潮邀请他时,刘尧森马上答应了
。 “开头就当冲线来扒,最关键这一场
,搏到尽 ,到时大家一定要一起叫出来……”刘尧森不断鼓励着队友 ,“水不要喝太多 ,抿一抿就行了,”专业出身,他认为这次比赛比的就是细节,“现在带黄埔本土的人,心情会紧张一点 。希望一切正常。” 队员们陆续坐上这艘龙舟 。 张曜三此前做了统计,50%左右的队员是首次参赛 。 “第一次参加,刚开始多多少少肯定会紧张。”而在队友们看来
,蒲杰钊是可靠的。他坐在龙鼓前的第一排,与爸爸肩并肩。两父子其实从2019年年末才开始学扒龙舟,“赶不上当年大赛,一直期待今天这场比赛。”对蒲杰钊来说
,这些年,他家庭事业双丰收,2021年村里拆迁后,在街道附近买了婚房 ,今年年初孩子出生了
,自己还开了家柠檬茶店,收入不错
。 第一次参加大赛的还有曾穗聪和同村的
、1994年出生的李子轩 ,他们与蒲杰钊坐在龙舟的同一侧
,同样在龙鼓前排位置 ,“很紧张很兴奋”
。相比他们,70后同村村民梁健洪属于老前辈了,是有龙舟大赛经验的
,他坐在另一侧,离龙头更近,“坐上去的那一刻就不紧张了。” 梁健洪说他今年特别高兴。从村里搬出去2年多,在今年3月份左右知道可以参赛之后,他经常跟一班队友回珠江村里的龙舟协会聊天、训练,“那里拆得就剩下龙舟协会
。” 他今年还有一件高兴的事。3月,他发现账户上多了一笔钱
,是临迁费 。 据珠江村旧改项目公司消息,2022年的临迁费全部完成发放
,3月14日已完成今年1月份应付临迁费的发放 。 另据公开消息,去年10月,黄埔街下沙珠江村旧村改造实施方案获批
。下沙珠江村改造项目已列入广州市城市更新项目年度计划。 “我们村的回迁房就在地铁口附近,大概5分钟路程,”梁健洪说,“回迁房建设还没动工,”蒲杰钊选择要回迁房不要补偿,李子轩则正在附近租着房,他们都期待着回迁房建设
。 不到10点,这支“土炮”龙舟队都上了“猛龙”。张曜三敲响龙鼓,“猛龙”逐拍向前。 “起步之后是要做热身的,”在龙头的刘尧森带动示范,指挥着队友们从“坐扒”转“跪扒”做热身 ,手臂的肱二头肌开始紧绷。张曜三敲响龙鼓控制节奏 。 张伟潮安静地看着队友们 ,俯身掌舵调整前进方向 。 10点,热身结束
,“猛龙”逆水出发
,正期待着腾飞。 等待 组建这支队是纽带也是仪式感 “一群人
,一条心 ,扒入决赛
,无其他目标” 在候赛的6条“猛龙”中,这支“土炮”龙舟队格外抢眼,他们身穿统一的荧光黄队服,拿着统一的荧光黄绿船桨。 “一群人,一条心
,扒入决赛,无其他目标
。” “无错!” 黄埔街道1953年6月建街,为庆祝建街70周年,今年年初,豪掷百万元筹备端午前的这场龙舟竞赛。下沙社区专门组建一支本社区4条自然村村民组成的队伍参加传统龙比赛,没有请外援。 “(把它)作为一个村与村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的感情纽带,是相当重要的。”张伟潮说,组建这支“土炮”龙舟队 ,想让村民更加紧密团结。 对他们来说,组建这支“土炮”龙舟队,是一个纽带,是一种仪式感
。 船桨上的logo是黄埔街道去年就开始设计的 。队员们集训开始前
,就拿到了下沙社区提早定制的队服和船桨
,每位队员随机获得一个不同编号的船桨。 “这块桨就是我的好朋友,”坐在龙鼓后右排中间位置的珠江村村民黄穗
,无论是集训还是在备赛区,都会仔细检查整理专属自己的01号船桨,走到哪儿都不舍得放手 。 距离10点半正式开赛还有差不多半个小时。 下沙村的陆浩楠是后备队员之一 ,他一直在岸边看着,心系队友
。 “争取明年上龙舟比赛,”陆浩楠今年仅18岁,是队伍里最年轻的队员,4岁的时候就跟着爸爸学扒龙舟。在得知自己做后备时,他说,“挺失望的,但在一起集训学到了很多 ,之后还要继续努力。” 从4月16日集训开始,陆浩楠就跟着队伍一起训练。龙舟比赛是个非常高强度的运动,两个月时间里,基本上除了刮风下雨
,他们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 ,训练最长的一天有五六个小时,几乎每天都在训练。 傍晚时分,大湾区珠江口处
,华南地区最大的沿海和远洋交通运输枢纽黄埔港前,一条荧光“猛龙”奋楫向前
,龙鼓震破江面
,潮涌珠江“黄金内湾”
,从6月12日开始 ,这支“土炮”龙舟队就在这里进行最后一周的集训 。 “1、2、3 、4……”“加油!”活力充满珠江,“老黄埔”被激活
。 黄埔港处于海丝城中心位置,属黄埔街道
。广州海丝城是今年提出的一个新发展概念
。从“老黄埔”到“海丝城”,从黄埔港集训地到广州大桥赛区,这条荧光“猛龙”集训两个月,只为这一场竞赛。 1994年出生的李子轩平时很少请假,公司就在黄埔区,为了准备这场比赛,他决定请假一周,“老板特别理解,没有阻止我。” 杨智超介绍,为了筛选出能力最强的龙舟健儿,他们进行了三轮(坐扒直线测试 、跪扒100米测试以及配合度 、动作标准度的综合评定)选拔,最终从135人中挑选出75人参赛
。在锁定参赛名单后 ,还特意聘请专业的龙舟教练进行指导。 为了最后的冲刺,广友提前请了一周的年假,“想着尽全力去把训练学习的东西爆发出来。” 离开赛越来越近,李子轩紧张到手都麻痹了也不敢松懈;广友坐在龙鼓后右边第三排
,与附近队友讨论战术
、聊天放松心情 。 “准备开波(开始)!”广友这时发现,自己的膝盖和手背似乎又多了伤疤。 10点28分,比赛即将开始。广州大桥前
,珠江河段上
,6条“猛龙”专注等待着出发的信号
。 比赛 近40米长荧光“猛龙”腾飞 “后面还有几次比赛,今天才是开始” “各就各位 。”开始了
。 10点半,备赛区,10名后备队员围坐在一起看着眼前的平板电脑和手机,显示着的是不同来源的现场直播画面,从不同角度看队友和战况。陆浩楠紧盯着直播画面,不自觉地紧握拳头 。此时,手机铃声响了,没有人理会,近两分钟才被关掉。 珠江上,6条“猛龙”扬桨奋楫 。 龙鼓处于整条龙舟的中央,鼓手前后区域的划手是龙舟的“发动机”,也是关键部位。在第3赛道,这条荧光“猛龙”的“发动机”部位
,有一桨的动作慢了
。 为什么少了“预备”?习惯了训练时提示“各就各位,预备”才开始的节奏,曾穗聪蒙了
。他来不及多想
,本能地拼尽全力调整动作。 零点几秒,不到1S的时间,在划第二桨时,与前方队友的桨同步。 “发动机”在这一刻“修好”了。后方动作要与前方保持一致 ,一侧动作不齐则易导致龙舟不稳,“发动机”部位对此影响尤甚。 这支“土炮”全力爆发
,船桨整齐划一
。 蒲杰钊双眼一直看着前面队友的船桨 ,与爸爸并肩在各自一侧共同发力。李子轩心里只想着保持平衡 ,早就顾不上之前紧张到麻痹的手。 1分半钟左右 ,赛程中后段
,到了最难熬的时刻 。 击鼓声稍放缓。张曜三敲鼓第一声,“发动机”部位区域同时站了起来,从离鼓最近到最远,逐个从站着到半站、半蹲、坐着
。 一般来说,传统龙舟600米直道竞速平均用时在2分钟左右,1分半钟队员们体能急剧下降。曾穗聪很庆幸,在过去两个月曾训练过“2分钟+30秒”,训练时觉得很难熬,现在斗志上来了
,他突破了自己 ,“没感觉自己到了极限。” 张伟潮沉着地观察赛道 ,保证前进方向不被左右影响;龙头带头吼出他们的节奏
,随着一声声击鼓 ,吼声、鼓声、欢呼声击破1米高的逆水浪潮
。 有老前辈认为
,传统龙舟更加彰显“一船一桨
,一生兄弟,风里雨里,码头等你”的精神 。 从黄埔港进楫,这条近40米长的荧光“猛龙”逆水腾飞。 “得了!得了!”2分03秒,第三赛道小组第三冲线。按照规则 ,可以进入决赛 。黄埔街道龙舟队
,目标达成。 珠江连海
,向海图强
。老前辈们领桨掌舵,年轻划手输出动能 ,这支“土炮”龙舟队同心协力,奋楫争先,劈浪前行 ,再启新程。 “明天同兄弟去赤沙探亲 。”“我们也要招待其他兄弟村龙舟过来 。”“后面还有几次比赛,今天才是开始
。” …… 南都要闻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李芷琪 实习生 吴景芬 摄影:南都记者 陈赟健 崔俊超 高永佳 陈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